金字塔(六)-应用逻辑顺序

应用逻辑顺序

当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,往往会把存在某种联系的思想放在同一组,进行讲解。之所以要把某些思想放在一起,便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,既方便作者进行分析,也有助于读者的理解。而这种逻辑关系有三种,分别是因果关系,结构关系,重要性关系。接下来,我们就简单介绍下这三种关系。

image-20210806161601588

1.时间(因果)顺序

因果关系,顾名思义就是某些原因导致了某些结果。举个例子:

受到市场波动,政策调控,疫情叠加的影响,7月份二三线城市中有七成左右的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下降超过10%。那么我们来依次分析这三个原因都带来了哪些影响。。。。。。

上面的内容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关系的思想分组,即多个原因共同导致了一个结果。当然,不只有“先因后果”,还有“先果后因”。实际上,在生活或者工作中,我们往往会先设立一个目标,或者说是要取得某个结果,然后作出计划或者是列出步骤,来依次执行。举个简单的例子:

公司想要在今年第二季度达到100w的业绩。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我们第一步要先做。。。;第二步再去做。。。;最后再完成。。。

就像上面的例子中所说的,为了完成某个结果,而产生的过程或者系统,这段内容所依据的逻辑顺序就是时间顺序(如第一天,第二天;第一步,第二步等等)。

2.空间(结构)顺序

结构逻辑往往是针对于某个可以分割的整体对象。譬如:

一个销售公司往往包括后台职能部门,销售部门,以及客服部门。这些部门往往各行其职,其中后台职能部主要负责运营,人事,财务等,销售部门负责产品的具体销售,而客服则负责售后服务。

当然,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,比如电脑及其各个组成零件,非洲大陆及其组成国家等;也可以是概念的,比如消费者市场的构成,客户交易过程的组成部分(可监控分析异常值,优化流程,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)等。

3.程度(聚类)顺序

通常来说,我们往往会把有某种共性的思想分到一起,譬如说它们是由于成本降低所导致的三个后果,或者这两个优化举措都是董事会提出的。类似于这种有某些差异性,但是却又因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分到了一起的逻辑顺序,就是聚类结构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依照重要性的不同程度来划分组别。譬如说最重要的分到一类,次重要的分到一类,不重要的放到一类。

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,我们能用到的逻辑顺序可以是上面提到的单独的一种,也可以是三种混合使用,但无论如何,必须要包含至少一种。如果没有的话,建议回过头来检查一下文章的结构,看看有没有问题。

接下来详细说一下这三个常用的逻辑顺序。

因果顺序

因果顺序是这三种顺序里面最简单,最容易理解的。因为它非常符合人类的正常思考逻辑,就像是数数一样。如果要求你从1数到5,那么你会不假思索地数出1,2,3,4,5。那么对比数数,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也会经常提到诸如第一步,第二步,第三步;第一天,第二天,第三天;首先,然后,最后等词语。所以,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私下里更喜欢把因果顺序称为自然顺序。不过,虽然因果顺序比较简单,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有几点需要注意,接下来,我来一一讲解。

分清因果

我前几天读了《精益数据分析》这本书,发现书里所提到的双边市场的概念用于因果顺序非常合适。那么套用在双边市场里,因果关系就被拆分成两个对象,即原因—结果。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,我们只需要对这两者负责,不用去考虑第三方,并且这两者又是相互作用的。所以将这两者分清,继而去单独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。举个例子:

  1. “三条红线”限制了房企的现金流,导致公司的资金紧张。
  2. 为了参与第一季度的土地拍买,许多房企不得不抽调全国的布局资金来去抓住重点城市。
  3. 部分城市提高了申请银行房贷的门槛。
  4. 部分城市公告了要限制售价的重点地段。
  5. 大部分城市的商用住宅成交面积的环比,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  6. 很多城市的房价有所下降。
  7. 房产销售市场迎来了久违的降温。

上面描述的内容就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,没有办法分清谁是原因,谁是结果。不着急,我们慢慢解决。我们依次查看每句话里面所包含的原因与结果:

  1. “三条红线”和第一季度的土地拍卖使得房企公司的资金紧张。
  2. 房贷申请变得困难,使得成交量和成交面积较之前有所下降。
  3. 部分地段的房屋售价受到限制,使得最后的成交房价有所下降。
  4. 多种政策调控使得房产市场降温。

其实到这里,上面的内容已经整理的差不多了。整个梳理过程中,主要的困难就是原因和结果的区分,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什么结果,甚至还涉及到了子原因和子结果。譬如前三句话中,每一句话都涉及到了子结果(房企的资金紧张,成交面积下降,房价下降),而这三个子结果又共同导致了第四句话(市场降温)。

PS:当我们拿到一段内容,难以梳理其中关系的时候,可以尝试列出表格,或者构建一个金字塔模型(不要忘了我们学的是什么)。然后将每句话的原因和结果填写到表格或模型当中,进行梳理。这种有依据的梳理会使逻辑非常清晰,并且减少遗漏。

揭示隐含逻辑

我们在写文章时并不是追求越详细越好,毕竟有的时候,事无巨细也就意味着啰哩啰唆。适当的隐含往往能引起思考,抓住读者的注意力。当然,这其中的度要把握好,过于隐含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疑惑,或者不符合读者的预期,而过于详细则会使文章冗余烦杂。举个栗子:

在非洲,矿产的过度开采,给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。

制度的改革给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。

像是上面的两句话就比较恰到好处。譬如矿产的过度开采给环境造成了影响,但是却不必罗列出来具体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,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影响。如果真的把每一条都详细地说明一遍,那对读者可真是莫大的考验啊。

检查思想分组

无论是写作,还是生活,工作当中的其它活动,检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,尤其是从事数据方面的工作,一个小小的数字出现问题,就会造成一系列的分析错误,引起连锁反应。(PS:别问博主为什么很有经验)

在写作过程中,如果我们想要知道逻辑顺序有没有问题,主要方法就是顺着逻辑结构去检查。举个栗子:

  1. 市场调查
  2. 制定计划
  3. 实施计划
  4. 公司进入快速增长期,要加快投入。
  5. 公司进入缓慢增长期,将优化投入。
  6. 公司进入衰退期,要发现问题,及时修正。
  7. 公司进入亏损期,减少投入,必要时可放弃投入。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上面这段分组内容的问题就是将原因与结果写到了一起,其中前三句的结果就是4-7句。那么该如何修改呢?

其实后四句总结一下就是公司对不同阶段的适应,最后就可以改成下面这样:

  1. 市场调查
  2. 制定计划
  3. 实施计划
  4. 公司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不同的阶段。

结构顺序

什么是结构顺序?结构顺序就是使用示意图或者地图,查看交易流程,分析组织架构,阅读说明书等行为的顺序。它既可以针对具体的事物,如某种电器及其组成零件,也可以针对抽象的概念,如市场的构成。因此,结构顺序并没有特定的使用范围。下面,我就来讲解有关于结构顺序的内容。

构建结构顺序

在搭建结构顺序的过程中,要注意“一个整体”和“两个原则”。“一个整体”指的是要针对一个可以分割成部分的整体;而“两个原则”针对的是各个部分,具体来讲就是:

  1. 被分组的各个部分不仅要有各自的独立性,也要有相互之间的排斥性
  2. 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要具有有穷性,不能有遗漏。

举个简单地例子:

image-20210812111642107

某个轮胎公司包含三个部门(职能包括财务,人事等),且这三个部门都是独立存在的,相互之间不存在重叠的情况。

描述结构顺序

有的朋友可能有疑问:对于结构逻辑,在描述具体内容的时候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去描写?很简单,在我们搭建金字塔的时候,只要按照填写架构内容的顺序去描述就可以了。拿上面的例子来说,我们就可以按照销售,研发,职能的顺序来去具体地讨论各个部分。

实际上,在描述具体内容的时候,我们也可以搭配时间顺序,空间顺序,重要性顺序来去描述。比如,我现在想要讨论全球气候的变化问题,那么就可以按照空间顺序,从北到南,依次讨论北极,俄罗斯,亚洲,南极等各个地位的气候变化。

修改结构顺序

在工作当中,改善往往比创新更常见,毕竟创新要更困难一些。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从无到有地搭建一个结构,而只需要对原有的结构进行整理修改。接下来我就通过一个例子来去说明下如何修改原有结构:

image-20210812132110446

上面是某个综合投资的集团公司领导组织,看起来比较混乱,并且有职能重叠的部分。现在老板要求你对公司的高层架构做一些调整,来提高工作效率,节省人力成本。这次先说修改后的结果:

image-20210812133217111

其实,调整结构顺序主要还是依照前面的“一个整体”和“两个原则”去做的。总的来说就是先将各个思想总结成一个名词,或者是打上标签,然后依照标签区分大分类与小分类的包含关系,最后确定要调整的主体,并围绕着两个原则确定各个部分的分组。

检查结构顺序

与前面提到的因果顺序相同,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后,我们也要去顺着文章的顺序结构去检查。

最后再强调一下,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先想好文章的主题,并列出结构,然后顺着文章结构去写,来避免遗漏。毕竟如果不按照提前构思好的结构去写,那么就算有遗漏,我们也很难有所察觉。

重要性顺序

最后,我们来说一下重要性顺序。重要性顺序指的是对一类具有共同特质的事物进行陈述,分析的顺序。接下来介绍一下它的相关内容。

构建分组

image-20210813125240155

构建分组就是根据问题的共同特征来进行分类。如上图所示,我之所以要把5个问题分到一组,便是因为这5个问题可能都来自于财务部门,或者它们都是由市场震荡引起的。需要注意的是每组的问题数量并没有要求,也就是说只要符合逻辑,不管每组所包含的问题数量的差距有多么大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

完成了分组之后,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组内事物的排列顺序了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是按照每个事物所包含的共同特质的高低来进行排序的。换句话说,假如我们把每个问题所包含的共同特质的高低,或者说每个问题的重要性,定义为1,2,3,4,5。其中,1为最低,5为最高。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54321,从高到低,由重要到不重要的顺序,去排列组内的问题。当然,按照12345的顺序去排列也是可以的,因为“从弱到强”往往更能带动读者的情绪。实际上,无论是12345还是54321,都只是作者的写作习惯的不同而已。只不过,有的时候,我们的写作目的是阐述分析,而不是为了触动读者感情。

检查,辨别分组

现实生活中,大部分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因此,对于一个初创或者假定的分组,我们需要反复地检查辨别其中的分组逻辑。这样做可以使我们避免错漏,并且更好地理解分组基础。接下来,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分组。

  1. 库存数据的时间戳的格式有些错乱。
  2. 提交库存数据的周期并不符合分析师的要求。
  3. 库存数据的分析结果总是落后于市场的变化。
  4. 分析师们很难从前后矛盾的库存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。
  5. 库存数据的特征维度错乱,无法对应。
  6. 表格中每条数据的标注字体各不相同。

不知道大家在阅读上面内容的时候是什么感受,反正我是没有摸清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。那么如何将这些内容分辨清楚呢?

首先,我们根据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来定义一些名词,或者是分类的类别,譬如说:库存数据格式有问题,提交时间不合适等。

然后,我们依照这些类别来对具体内容进行划分,如下所示:

内容 类别
1.库存数据的时间戳的格式有些错乱;6.表格中每条数据的标注字体各不相同。 库存数据的格式有问题
2.提交库存数据的周期并不符合分析师的要求;3.库存数据的分析结果总是落后于市场的变化 库存数据的时间周期需要调整
4.分析师们很难从前后矛盾的库存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;5.库存数据的特征维度错乱,无法对应。 库存数据的内容混乱

最后,我们再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,架构以及题材,来确定组与组之间要遵循什么顺序去排列。譬如说,如果我想阐述服务器故障对库存数据造成了影响,那么文章中应该重点描述数据的格式与内容混乱的问题;如果我想说分析师们从数据中得出错误结论,那么文章前半部分就应该先说明库存数据的时间周期需要调整。

把上面的步骤总结一下就是;

  1. 找出相关内容的分类类别。
  2. 将具体内容进行分类。
  3. 确定各组别的排列顺序。

在本篇文章的最后,我想再强调一点:检查逻辑顺序是判断分组是否恰当的重要手段。当你遇到一组归纳性思想,需要找出其真实意义时,一定要先快速浏览一下该组中的所有思想。从中能否发现某种逻辑顺序(时间顺序,结构顺序,重要性顺序)?如果不能,那能否发现这样分组的基础(过程或流程,结构,类别),并采用某种逻辑顺序进行梳理?如果某一组罗列的思想过多,你能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性,并根据这些共同特性将思想进行细分,归纳,然后用一种逻辑顺序组织起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