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字塔(一)-为什么要用金字塔

归类分组

共性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信息.而对于这些信息,大脑便会自发的按照某种关系将其归类划分.譬如古希腊人便将夜晚看到的星星,按照彼此之间的距离长短,并参考生活中的图像,划分成12个星座.

再譬如下面的图形:

image-20210713134006230

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上面图像的时候,便会依据散点之间的距离,自动将散点划分成左右两个图像,而我却并没有设置任何前提条件.而这便是刚才所说的: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,会自动依据信息的共性,将其归类分组.

奇妙数字”7”

曾经有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来一个结论:在一般情况下,人类大脑能够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,通常不会超过7条.

举个例子:我去便利店购物,要买”橘子,香蕉,苹果,纸巾,牙刷,毛巾,薯片,虾条,干脆面,筷子,碗,勺“.

就上面提到的12样东西来说,朋友们第一次看下来可以记住几个?

如果记住了5-7个,那说明你的记忆力已经达到平均水平了;如果都记住了,那我只能说你很强!!!

那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那就是人类的短期记忆力是有限的.

但是假如我们将它用金字塔的形式进行归类分组呢?

image-20210713141003449image-20210713141111222

image-20210713141308015image-20210713141350913

好的,那么现在你能记住的多少?反正我都能记住.

逻辑关系

其实上面的分组过程并不复杂,就是通过物品的共性来寻找一个名词,然后再去划分每样物品的类别,譬如香蕉,橘子和苹果都属于水果.这样一来,我们便将需要记住的12个物品划分成了4类,而我们只需要记住这4类就可以了.然后每一类名字下面有三个从属物品,我们再去以此记忆每类从属.

这种方法之所以会加强我们的记忆量,主要有三个原因:

  1. 我们的大脑是有联想功能的.依据总结出来的抽象名词,我们自发的联想到与这个名词有关系的共性事物,譬如说看到”水果”这个词,脑海里便会自觉的浮现出经常吃的水果,像是香蕉啊,苹果什么的.这种联想减轻了我们的记忆负担.高层次的思想总会提示低层次的思想.
  2. 需要记忆的东西数量减少了,需要大脑处理的东西由原来的12样变成了4样.
  3. 参考每样事物之间的抽象的逻辑关系,将无序便成了有序.而我们的大脑总是很容易记住有某种顺序的东西(逻辑顺序也是顺序的一种).譬如数字12345比32541要好记的多.

自上而下,结论先行

其实人们在表述的时候,一般会先说最重要的东西.而对大多数情况下,结论比过程更重要.所以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,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是十分重要的.

鉴于每个人的生活,工作,环境等不同,对于同一样事,每个人的认知是会出现差异的.实际上,人们在理解一段话的时候,一部分的精力用来识别文字本身,另一部分精力便是用来构造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.而如果不考虑每个人的文化水平的差异,那么这种认知偏差便是来源于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.既然如此,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将结论或者说逻辑架构提前说清楚呢?

有的时候,与其说读者容易接收理解作者整体的思维顺序,倒不如说是读者在跟着作者的顺序走,继而去理解作者的思维.

自下而上,思考分析

平常,我们在阅读或者是写作的时候,发现文章会按照表达思想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段落,而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思想最后汇总成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,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东西,同时整篇文章遵循金字塔结构:

image-20210719133157281

所谓的思考分析就是这样:

将表达同一思想的语句放在一起,组成一个段落,生成一个观点.在这个段落里,每句话都为这个观点的成立提供了论述,或者说是证明;

而每个段落的观点最后汇总在一起,推导/证明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.

简单来说就是:自上而下,每一层都是下一层的抽象总结;自下而上,每一层都对上一层的思想提供了支持.

但是在我们搭建金字塔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:

纵向:每一层的思想均是下一层思想的概括总结

横向:每个组别都要按照正确的分类放在一起

横向:每个组别/段落之间要有正确的逻辑顺序

接下来,我们分别简单地解释一下.

1.每一层的思想均是下一层思想的概括总结

这一点实际上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.每个段落依照共性总结出一个思想,不然的话就会南辕北辙,逻辑混乱.

郭德纲之前说过一个包袱:

某人去水果店买水果,指着苹果问售货员:”这个苹果甜吗?”

售货员说:”甜.”

问:”这种苹果产地在哪里?”

售货员说:”这个苹果是国外进口的,您看上面还有英文呢.”

问:”那这个苹果多少钱一斤?”

售货员说:”国外的就贵一点,20块钱一斤.”

某人说:”我还真没吃过国外的苹果.行吧,那给我拿二斤葡萄.”

很有意思,这就是典型的逻辑混乱.全篇在说苹果的事,但是最后却买了葡萄.

2.每个组别都要按照正确的分类放在一起

在阅读/写作的时候,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两句话放在一个段落里面呢?就是因为这两句话有共性,或者说是表达了同一个意思.譬如说,椅子和桌子都属于家具,牙膏和毛巾都属于洗漱用品,汉堡和薯条都属于肯德基(PS:我想应该没有人去肯德基买皮鞋吧…..).

那么如何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共性呢?就看他们的共性名词大不大.譬如说:牙刷和沐浴露都属于生活用品,但是牙刷属于洗漱用品,沐浴露属于洗浴用品,而生活用品包含洗漱和洗浴用品.这样一来,就可以比较牙刷和沐浴露之间的共性相关了.

3.每个组别/段落之间要有正确的逻辑顺序

每个段落或者说段落中的每句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去排列.而我们通常所用到的逻辑顺序通常有以下几种:

顺序逻辑:首先,然后,最后,

时间逻辑:第一天,第二天,昨天,今天,明天

空间逻辑:在水下,在水上,在沙滩上,在山底,在半山腰,在山顶

结构逻辑:最重要的,重要的,其次,最差

因果逻辑:因为,所以,虽然,但是